友情链接:
百度一下 360搜索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学院介绍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位于美国纽约市曼哈顿,全称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简称哥大,是一所位于美国纽约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属于私立的常青藤盟校,由三个本科生院和十三个研究生院构成。现有教授三千多人,学生两万余人,校友25万人遍布世界150多个国家。学校每年经费预算约20亿美元,图书馆藏书870万册。哥伦比亚学院是美国*早进行通才教育的本科生院,至今仍保持着美国大学中*严格的核心课程。它的研究生院更是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而闻名。整个20世纪上半叶,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及芝加哥大学一起被公认为美国高等教育的三强。至2007年,哥伦比亚的校友和教授中一共有87人获得过诺贝尔奖,4位国家科学奖得主。 图书馆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系统以Butler Library为*,共设有23座分馆,每个分馆都各具特色,尤以Avery建筑及当代艺术图书馆、社会工作学院图书馆、新闻学院图书馆等出名。 其中东亚图书馆中有各样的中文书籍,流行小说、古典文学甚至县志都可以找到,总藏书量达870万册,并且收集有微缩胶片600万套、2600万种手稿及60万册善本书、10万片VCD和DVD、20万份官方文件,还有中国族谱、家谱、谱牒约950种,是中国的图书馆以外收集*丰富的图书馆。东亚图书馆的亚洲类藏书为全美第二(仅次于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开设有丁龙讲座,又设立中文部以收藏中文数据,*的前中文部主任包括史学家唐德刚等。 院系设置 哥伦比亚大学下属有20所院所包括 4所本科生学院 哥伦比亚学院 通识教育学院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3所本科生学院分别招生,一同授课。师资、课程、毕业要求相同。) 巴纳德学院(本科女子学院):是一所中等大小的私立女子文理学院,成立于1889年,该学院于1900年起并入哥伦比亚大学,但仍保留独立的董事会与财政机构,而学士学位则由哥伦比亚大学授予。 14所研究生学院 新闻学院 国际公共事务学院 法学院 商学院 社会工作学院 建筑、计划与保持学院 艺术学院 文理学院 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 医学院 护理学院 牙科与口腔外科学院 公共卫生学院 进修学院 4所附属学院 巴纳德学院(本科女子学院) 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 美洲犹太教神学院 纽约协和神学院 *的研究生系有建筑、艺术史、天文、生物科学、化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地质、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政治学、宗教、电影、历史、经济学、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及东亚和中亚语言文学系等。 专业介绍 建筑学类: 建筑学 地区、民族、文化与性别研究: 非洲研究 非裔美籍-黑人研究 美国(文明)研究 亚洲文明研究 亚裔美国人研究 中欧和东欧研究 中国研究 东亚研究 欧洲研究-文明 法国研究 德国研究 拉丁裔、波多黎各、墨西哥裔美国人研究 意大利研究 日本研究 韩国研究 拉丁美洲研究 近东和中东地区研究 波兰研究 区域研究 俄罗斯研究 斯洛伐克研究 西班牙和伊比利亚研究 妇女研究 生物与生物医学类: 生物化学 生物学-生物科学类 生物物理学 生态学 环境生物学 进化生物学 神经系统科学 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类: 计算机科学 信息科学-研究 教育类: 教育学类 工程类: 生物-医学工程 化学工程 土木工程类 计算机工程 电气、电子和通信工程 工程力学 工程物理学 环境-环境卫生工程 地质-地球物理工程 材料工程 机械工程 冶金工程 采矿和矿物工程 核子工程 运筹学 工程技术类: 工程工业管理 英语语言文学类: 美国文学 创意写作 英国语言文学 英语文学 外国语、文学及语言学类: 古代近东和圣经语言、文学及语言学 古代-古典希腊语言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 古典、古地中海和近东研究 比较文学 东亚语、文学和语言学类 法国语言文学 德国语言文学 日耳曼语言、文学和语言学 意大利语言文学 日本语言文学 韩国语言文学 拉丁语言文学 语言学 现代希腊语言文学 俄罗斯语言文学 斯洛伐克语言、文学和语言学类 西班牙语言文学 历史学类: 历史学类 数学与统计学: 应用数学 数学类 统计学类 多-跨学科研究: 古代文明研究 古典、古地中海和近东研究 跨文化-多元文化和多样性研究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研究 自然资源及其保护: 环境科学 自然资源-保护类 哲学及宗教研究: 哲学 宗教学-宗教研究 物理学类: 天文学 天体物理学 化学物理学 化学类 基因化学 地质-地球科学 地球物理和地震学 材料科学 物理学类 天文学与行星科学 心理学类: 心理学类 社会科学类: 人类学 考古学 经济学类 政治学与政府学 社会学 城市研究-事务 视觉与表演艺术类: 艺术历史,鉴赏和维护 舞蹈类 戏剧和戏剧艺术类 电影研究 艺术-室内艺术类 爵士乐-爵士乐研究 音乐类 戏剧文学、历史和批评 视觉表演艺术类